2022年10月29日上午,学院承担的北京市中小学特级教师工作室项目邀请院长田国秀教授做在线学术讲座,讲座题目为《课题研究的学术规范》。本次活动由教师冯晓颖和肖静共同主持,包括工作室导师及学员、广西壮族自治区高中优秀数学/物理教师高级研修班学员、硕博士研究生在内的两百五十余名师生与会。
田国秀教授首先指出做课题研究需有问题意识。教育研究的缘起是来自实践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并要试图探讨、解决这些真问题。问题意识的形成要求研究者对问题进行转换,将经验性、感性、现象化的感觉转为理论性、理性、指向实质的研究问题,再选择不同的问题域(如课程论、教学论、模式研究、内容研究)来探究选题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视角来解释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如决策问题、咨询问题等)。
紧接着,田教授探讨了课题研究中的学理意识,包括学术理论、学术依据和学术工具。研究者不能只停留在常识层面,而要有理论基础,考虑所关注的问题是否构成学术概念。文献综述要从学术脉络、学术路径、学术流派、学术观点、学术分歧、学术演变等理路帮助研究者弄清楚研究问题的来龙去脉、承上启下的关系。研究者要在阅读文献中思考前人的研究基础、相关的理论框架、框架的选择、该研究聚焦的部分、扩展讨论等。
随后,田教授阐释了研究中的范畴意识,即界定核心概念和关键词。概念要能从学术上进行界定,界定基本概念时要避免范畴的模糊、边界动态或指代过多。界定核心概念离不开学理,不同学科关注概念的不同层面、角度和特质。概念界定要精准明确、符合学术规范、学术归属清晰、适合研究者自身的知识结构或学术训练,并且能够与学术共同体对话。
最后,田教授讲解了课题研究中使用量化、质化和混合研究法的方法意识。量化研究法的问卷设计需要坚实的理论依据作支撑,来验证研究假设是否成立;质化研究则通过个案跟踪、焦点小组、观察、田野研究等方法,探讨深层原因和本质;研究方法上的发展方向是量化和质化的综合,即混合研究,在量化研究了解现状和全局的基础上,通过质化研究探讨更内在的因素与结构、关系、模式或制度层面的问题。
讲座结束之际,冯晓颖对田国秀教授的精彩讲座表达了感谢。在学员提问环节,田教授对教师们提出的有关学术概念界定、范畴意识本质等问题进行了回应。例如对“实践性作业”的研究,可先检索相关关键词,丰富阅读文献后,会发现对这个词的解释语境不尽相同。田教授鼓励学员们在学术的语境和层面做探索,看这个概念在学界做到了什么程度,觉察触动自己的学术归属,从中探寻解答困惑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