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下午,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教师情感研究中心举办本月第二次学术沙龙,邀请张晓龙老师作题为“能量释放通道理论与技术——本土化与整合的思考 ”的学术发言。活动由教师朱小爽老师主持,中心各位老师以及参与相关研究的硕博研究生一同交流研讨。
人类思想史上,众多思想家创建的理论学说都与能量(力量)范畴有关,比如斯宾诺莎的情感力量说、休谟的同情机制、德勒兹的欲望机器理论、弗洛依德的精神动力学等。探讨情感与力量的关系,挖掘情感产生、运作与释放的逻辑,是情感研究不可忽视的一环。“能量释放通道”是张晓龙老师多年致力的、具有一定独创性的研究问题。研究以弗洛依德的心理动力学为根脉,借鉴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理论元素,将个体的认知、行为、情绪、情感视为能量通道。以能量运行为焦点,解释师生的认知状态、行为表现、情感关系和教育互动。张晓龙老师采用扎根理论、行动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结合本人多年承担和参与的教师培养培训项目,以能量释放通道为视角,逐步形成对教师教育行为、学生心理状况、师生交互关系的尝试性解释。同时提炼出时间分配素描、关键情绪事件分析以及行动契约三个操作性要素,作为指导教师管理实践的工具包,为教师运用能量释放通道提供抓手。
研讨环节中,多位老师、同学发表了观点和看法,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朱小爽老师高度赞同张晓龙老师所做的本土化探索,特别是为一线教师提供工具包,有利于推动理论研究的应用化和落地。同时就能量与需要、动机的关系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田国秀老师、银小青博士认为,此处的能量概念与斯宾诺莎的力量概念具有对话空间。斯宾诺莎主张,当个体越来越接近圆满的时候,意味着力量的增强,伴随的是正向情感,当力量递减或弱化的时候,伴随的是负向情感,意味着个体趋向不圆满。斯宾诺莎以力量作为情感的本源,具有四个特征:关系性(强调个体被他物触及之后的感触)、动态性(力是动态的,没有动态就没有力量)、能动性(力量源于一物保持自我存在的动力)和增值性(力量增加伴随正向情感)。这些特征可以作为能量释放通道的重要参考,有利于强化本研究的理论内涵和学术厚度。
田国秀老师在研讨的最后谈到:架设本研究与前人的学理对接,与相关理论进行深度对话和充分互证,可以使现有理论更有力度和解释力。希望研究者进一步搭建能量通道释放理论与斯宾诺莎情感理论或其他相关理论的内在解释,继续坚持本土化思考与追寻,这是一种甚为宝贵的学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