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以“基于《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的教师技能课程改革”为主题的语言人文教育系学术沙龙在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二楼会议室召开。语言人文教育系教师参与学习交流,学校督学、数理科学教育系卢穆稚副教授特邀参加,系主任杨朝晖教授和支部书记杨光副教授共同主持。
本次活动是以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实施“攀登计划”为背景,结合系本科生课改立项课题,组织开展的一次学术活动。活动旨在探索师范生培养的时代新要求,通过教师们所承担的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师技能课程的教学经验和创新做法交流,促进相互学习,推进学科建设和课程改革,提升师范生培养的质量与效能。沙龙氛围轻松活跃,却激荡着教育智慧,在互动交流中畅谈教育人生。
林培英教授首先做分享。她认为教师不是以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学生,而是作为一个整体,作为一个“微场”来影响学生。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劳动的价值不会立刻显现反而需要很多教师长时间共同作用,才会培养出对于社会发展起重大影响的人才。这种特殊性也决定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教师整体的发展要比教师个人的发展更加重要。她提出“拿什么来教我们的学生”之问,强调大学老师应该广泛地参与基础教育的研究,这种研究经历、研究成果反过来也会变成教学的宝贵材料。此外还应该重视研究教育的对象。大学教师应该充分研究中学生,再反过来培养师范生,弥补师范生教育无法认识、了解学生的缺陷。她认为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本底思维”,或者称为“底层思维”。即回到起点、本质思考问题,会让问题变得容易一些。从“本底”的道德、“本底”的思维出发,能够看清关系,建立联系,从而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时代发展迅速,变化太快,如何让师范生能够把握住变化而不是在时代的洪流里随波逐流?最重要的是培养其思考问题的方式,提供各种可能性的讨论,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而要让学生知道多样性,知道如何选择,而这一切的大前提就是读书。
与会老师纷纷表达交流感受和体会。杨朝晖教授认为林培英教授提出的问题很有深度,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看出其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捕捉、随时思考、随时学习。其他老师对以上观点表示认同,也开诚布公地提出了学生之变带来的困惑和迷茫:不了解自己的学生,与学生距离相隔越来越远。同时大家也分享了自己与学生互动时的“经验窍门”。丁尧清教授认为请资深老教师来现身说法,分享经验的做法非常有益于年轻教师的发展,希望形成一个成熟的机制,使之常态化,从而形成同伴互助的传帮带,助力教师发展。孙素英教授为林培英教授的教育情怀深深感动,她表示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蔡可教授接着做发言分享,他分享的题目是:《以课程定义教师》。这里的“定义”不是指下定义,而是抓事物决定性的要素。他认为,教师教育的决定性要素就是课程,并且特指中小学领域里的课程。基础教育的课程课程升级与转型,必然带动教师教育的转型与升级。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课程观念的升级。他以语文学科的项目式教学为例,要注意以项目式学习来升级学科知识的升级。二是专题性学习课程的设立。中学校本课程涉及各种各样的专题性课程,例如学科阅读类课程、人工智能专题性课程。这些学习都要求转变学习方式,开展跨学科学习。三是信息技术带来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革新。蔡老师归纳了现行的四种类型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对于教师教育而言,信息化教学是作为切入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综上所述,他认为教师教育决定性的要素就是中小学的课程,而这需要理论不断研究和实践不断突破!
大家对蔡可教授的精彩讲述表示认同。学科教学,师范生教育一定不能跟基础教育断流。杨朝晖教授也分享了她今年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教学与学生互动的经验。特邀嘉宾卢慕稚副教授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她表示,参加今天的学术沙龙活动受益匪浅,不仅增进了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而且还在思想的碰撞中受到了启发。
本次学术沙龙活动,为语言人文教育系教师提供了一个深度沟通的平台,不仅探讨学术,也畅聊生活,增进了情谊。大家纷纷表示期待下一次沙龙活动续写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