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7日上午9:00—12:05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文史楼313,第五届全国教育实证论坛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分论坛隆重举行。会议共分为两个单元,分别是教师生活史研究中的田野观察、田野中的发现。
第一单元由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的康丽颖教授主持。首先,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的徐玉珍教授做了题为“教师生活史研究:自我民族志的“田野”视角的演讲,与我们分享了自己与教师生活史研究的相遇经历,她指出教师生活史研究的主体是人,是有温度的一种研究,生活史研究关注非理性的方面,而研究本身却是理性的。教师生活史实际上就是一种自我民族志。随后,徐教授的三位学生也分享了她们的研究,博士研究生牛丹做了题“科学教师PCK形成生活史研究中的田野观察”的演讲,以对辛集中学文老师的观察为例,为我们呈现了她的观察片段,田野资料清晰、丰富,加之对文老师生活史的分析,使得深层行动逻辑更为透彻;博士研究生郑冠群做了题为“小学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生活史研究中的田野观察”的演讲,以北京市西城区求真小学的舞蹈校本课程开发为题,对其舞蹈课堂进行观察反思,田野观察对于生活史研究的意义在于与教师建立关系,直接获取研究资料、保证研究效度;硕士研究生胡小惠做了题为“挪威小学教师一日学校生活的田野观察”的演讲,她在挪威的一所小学进行田野观察,为我们展现了“一日学校生活”,大量田野照片与田野笔记映入眼帘,使得我们对于挪威小学的学校日常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一单元结束后,康老师充分肯定了徐老师团队的研究成果,并对其团队表示感谢。参会人员就徐老师团队的分享,提出问题:三位同学切入点的不同是否会带来研究的质的差别,徐老师认为研究者因为个人经历与兴趣点的不同,会有自己的取向性,在做中去研究,去体验,做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论坛第二单元由张东辉老师主持。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硕士研究生王志燕做了题为“田野调查中的‘进’与‘退’”的演讲,与我们分享了她的田野经历,在进行田野调查时,田野调查者到底应该何去何从。她认为在田野中不仅要学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学会理智地分析发生在田野中的一切故事,客观地叙述田野中的人间万物。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王正阳做了题为“农村集体办园教师流失的现状:基于北京市一所幼儿园的田野研究”的演讲,基于北京市一所幼儿园的田野研究,聚焦农村集体办园教师流失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她发现,农村集体办园教师流失的原因具有多层次性。并根据相关影响因素的探索,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提出相关建议。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何梦蕊做了题为“‘不完整’身份: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身份污名化研究”的演讲,研究问题聚焦于城市公办学校里的代课教师,以浙江温州一所城市公办学校为田野点。以戈夫曼的污名理论为理论框架,讲述代课老师的社会身份污名化的现象,她认为,城市公办学校代课教师身份污名化是一个被不断建构的现象,而代课教师群体的社会身份是不完整的。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刘小瑜做了题为“认同与重构——对进城务工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的演讲,基于对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家长教育观念和社会认同的研究,为我们展现了详细地研究过程。她发现,城市新家长身份使他们对城市教育观念既认同又矛盾,进城务工家长应采取外群体偏好、互补刻板印象和现状合理化的制度正当化策略来进行重构。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凌磊做了题为“韩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公正性探索:基于扎根理论”的演讲,以韩国大学招生考试的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发现了韩国招生考试制度学生选拔层面的公正性和社会结构性问题,他提出,韩国招生考试制度公正性问题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考改革也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赵钱森做了题为“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践路径:基于扎根理论的探索性研究”的演讲,探究学校日常情境中的教师知识共享活动发生机制,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重要的现实价值意义。他提出,为促进教师知识共享运行,可以构建学校知识共享制度,凝聚教师知识共享共同体;打造教师共享文化,创建平等交流学习氛围;重视核心人物引领,激发教师知识共享意愿。最后,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的冯跃老师做了题为“京津冀地区外迁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的演讲,在对大都市公办及民办学校流动儿童教育状况的调研中发现,对流动儿童外迁问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城市疏解带来的流动人口及其家庭的生存调整状况,另一方面也清楚地提示着“京津冀一体化”问题的精细化推进问题。
全部发言结束后,樊秀丽老师感谢各位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康丽颖老师进行总结发言,她提出六个关键词:丰富、融合、实践、成长、温暖、力量,这六个字囊括了为期一天半的精彩会议。让我们体会到了教育研究者的情怀,认识到了教育不仅是一种理论的表达,更是一种温暖的行动。最后,康老师再次对参会人员表示感谢,至此,全国第五届教育实证论坛beat365手机官方网站分论坛研讨会圆满落幕。
撰稿人:王璇 王志燕
审稿人:樊秀丽